風華正茂話當年--第一輯

頂天立地的羅煥昌學長

          ──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香港故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羅煥昌

 

香港從一個小漁村,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,有各方面的因素,但其中重要的一點是:香港人,大多數是中國人,勤勞、機智、拚搏,是締造香港繁榮的重要因素。

    羅煥昌,廣東興寧縣人,四十年代末從家鄉來港謀生,只帶了親戚資助的一千多港元,刻苦耐勞、機智,抓住機會,奮鬥十餘年,從做小販開始,經營進出口貿易、酒樓茶室,地產等項目,成為企業家,增添了香港故事。

    羅煥昌初到香港,站在馬路傍觀察,見行人穿拖鞋、穿木屐、穿膠鞋的人較多,穿皮鞋較少,他決定賣膠鞋,向本港馮強膠鞋廠進貨,沿街擺賣,每雙鞋賺五角錢。當時物價,一杯奶茶一角五分,一碟飯八角,他計算,賣膠鞋可以糊口了。但他並不就此止步,夫妻二人向新界大埔、粉嶺、上水進發,做批發,給小商號賒銷,每五打(60雙)賺10元。客家人刻苦耐勞,尤其是婦女,羅嫂功勞很大呀!他們不管烈日當空、汗流浹背,還是風吹雨打,毫不退縮,羅學長說:有一次,往中環送貨,遇颱風,9號風球,乘停航前最後一班船返九龍。驚濤拍岸,狂風使人不能站立,夫妻二人互相攙扶,緊抱電線杆,才不致被海浪捲走,好危險呀!頂硬上,鬼叫你窮!

    1951年,羅煥昌聽說中業是愛國學校,到太平道中業專科夜校投考會計班。因只讀過小學,數學、英文都不合格,但在作文中述說家境困難,没有飯吃,只吃稀粥和蕃薯,並表達了為求生存,尋找出路,努力學習,艱苦奮鬥不怕困難的決心。作文感動了成慶生院長、麥堅彌主任,破格錄取。

    在中業會計班第十屆學習兩年,他深刻認識愛祖國、愛學習、愛社會廣大人群的道理,增長了文化知識,學到了謀生技能,結交了知心朋友。中業學習兩年,畢生難忘,畢生銘記。

    風雲際會,五十年代香港掀起推銷國貨的熱潮,愛國商人都希望國家富強,把祖國的產品向海外推銷,讓更多人用國貨。這時,羅煥昌在九龍租了一間小店,開始他“頂天立地”的生意──推銷國產雨傘、膠鞋。他的老朋友王兆豐為他設計廣告詞:“經銷雨傘(頂天)膠鞋(立地)”,十分吸引,喻意深遠,既希望羅煥昌這位男子漢頂天立地,有一番作為;更希望中國人頂天立地,祖國頂天立地。今天,羅煥昌欣慰地說:「終於看到了中國人揚眉吐氣,中國頂天立地了。」

    當年,羅煥昌憑着他的膽識,抓住機遇,幾年間,開辦了中國大成行貿易有限公司,除了經營雨傘膠鞋外,也經營大宗國貨出口的生意。當年,全中國的雨傘均由他總經銷,全國的膠鞋則有一半是由他經銷。又進軍地產、酒樓、茶室,風生水起,大展宏圖。做好國貨生意,願祖國早日富強,是他的強烈願望。

 

    筆者問羅學長成功的秘訣,他說:刻苦耐勞,勤儉持家,勤儉辦事業,意志堅強,勇敢拚博。

    其實,他成功的因素還有:善待員工,勞資關係融洽。大成行職員陳姑娘對筆者說:當年患肺病,羅老板不開除她,讓她養好病後再繼續工作。假日,羅老板去郊野行山,還開車接她一同前往,讓她呼吸新鮮空氣,早日恢復健康。

    曾任職大成行會計主任,中南財經學院畢業的廖先生說:五十年代從海南到香港,不懂英語,不懂廣州話,羅叔給他月薪600元,當知道廖有4個孩子,600元不足以支持,但因該行另一位職員識英語及廣州話,才700元月薪,不便給廖加薪,而是另行設法安排廖的妻子到羅老板的另一間酒樓當會計。廖先生說:「我怎能不死心塌地為羅叔打工?一直幹了三十多年,直至退休。」廖先生又說:「羅叔又支持我的兒子去日本讀東京大學,給了一萬多元,當時是一個不少的數目呀!羅叔俠義為懷,不知資助了多少青年求學呀!」

    愛祖國、愛家鄉。1978年,中國改革開放,羅煥昌是第一批支持家鄉建設的愛國商人,他回到自己家鄉的中學,看到校舍破舊不堪,危樓處處,老師告訴他,打風落雨怕危樓會倒塌,不敢讓學生回校上課。羅煥昌毅然決定捐資建校。

    大樓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,原定建築費五十萬元港幣(折合人民幣十多萬元,當時一元人民幣兌港幣三元),這是他當時所有的積蓄(當年香港買一層樓也只是幾萬元),没有估計到這座教學樓最終花了一百多萬港元(四十萬人民幣)。羅煥昌感到壓力很大,他說:「有幾個月睡不好覺。但每隔一、兩個月回鄉,看到大樓一層一層往上建,就好有滿足感。於是回港就拚命賺錢,甚至不惜向銀行貸款。1981年這幢教學樓終於建成了,看到幾百個學生在新的課室開開心心地上課,那一刻,興奮和激動的心情無法形容,這種滿足感是花多少錢都買不到的。」他竭盡全力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,和陶行知先生鄉村教育的主張何其一致呀!

    1989年,梅州嘉應大橋興建,羅煥昌帶頭捐100萬元外,更一天打幾十個電話籌款,嗓子都啞了,終於籌得1200萬元。為甚麼他能說服朋友捐款?由於他廣交朋友,人緣好。他的好朋友說:「羅煥昌拿放大鏡看別人的長處,拿顯微鏡縮小別人的缺點。他永遠面帶笑容。」

    他在家鄉捐獻的足迹遍佈梅州,包括嘉應大學、興寧技工學校、興民中學、五華中學、平遠中學、寧新墩甫小學、大圳小學、學興幼稚園、大埔百候文化室、寧學宮、文鋒書院等等。資助家鄉醫療衛生方面則有:捐建興寧第一人民醫院“煥昌樓”和“內科大樓”,興寧第二人民醫院“煥昌大樓”,興寧中醫院“桂清樓”,興寧衛生院“煥昌門診大樓”等等。又支持家鄉的足球運動,捐資舉辦首屆“煥昌杯”足球賽等等。三十年間,他為家鄉發展傾注無限心血,他的崇高品德,俠義行為,家喻戶曉。被選為廣東省第六、七、八屆人大代表,早在1992年他已被授予梅州市及興寧市首批榮譽市民。

 

對於母校及校友會,羅學長更是情長誼深。1954年籌組校友會,羅煥昌是五人籌委之一,當時港英殖民地政府歧視、壓制我愛國同胞的活動,申辦校友會的籌委屢遭特務跟踪、警方恐嚇,羅煥昌等五人不怕恐嚇不怕坐牢,堅持爭取至1958年,歷時四年,終於成立香港第一間愛國學校的校友會。羅學長在商務繁忙中仍參與校友會工作數年。幾十年來,時刻關心校友會工作,支持校友會不遺餘力,常常抽空邀約校友會負責人及同屆校友茶叙,或設家宴招待大家品嚐家鄉客家菜,談心、叙舊。今年,他已年屆九十,體力大不如前,他說,其他社會活動都不參加了,但對於中業校友會及他自己一手創辦的“梅州聯會”則繼續支持。中業校友會會慶,甚至每季一次的嘉齡社高齡校友生日會,他都出席並資助,與師長、校友會面是他的樂事。

 

羅煥昌雖非大富,郤是至善。人活着到底為了甚麼?賺了錢,發了財又為了甚麼?對別人慷慨,對自己節儉。十多年前,他家中還有長輩親人在世時,曾叫他拿錢起大屋,他没有辦。現在,他仍然住在普通的私人樓宇美孚新邨。當他看到自己的捐款,在提高家鄉文化教育水平,改善醫療衛生服務方面,起了一些作用,使家鄉面貌有所改善,他感到欣慰。他說:「我總算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了。」

  “愛滿天下”是陶行知先生的格言,質樸善良的羅煥昌學長,有着和陶先生一樣的愛心。

    半個世紀過去了,物換星移,時移世易,我國小商品已遍及全世界。在香港,國產雨具、膠鞋的時代已經過去,羅煥昌學長和他的同事都已退休安享晚年。今天,香港人拚搏依然,取代雨傘膠鞋的是平板電腦「pop up play彩片叠播」等等,當代弄潮兒繼續為香港繁榮貢獻力量,香港永遠向前!

 

 


Comments (0)

Post a Comment (showhide)
* Your Name:
* Your Email:
(not publicly displayed)
Reply Notification:
Approval Notification:
Website:
* Security Image:
Security Image Generate new
Copy the numbers and letters from the security image:
* Message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