嶺南陶花---第一輯

(一) 在華南師範大學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聆聽黎克明教授暢談親炙陶師的往事 ◆ 曾憲儀


3月3日,校友會呂柏昌、楊惠德、羅維雄三位老大哥,副理事長何志峰、梁惠芳,廣州校友會會長陳展雲、理事關其能及香港校友會共十多人,參加廣州校友會春茗後,專程到石牌華南師範大學參觀陶行知紀念館,在校園內漢白玉雕刻的陶行知立像前留影。

下午三時半,華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黎克明教授到陶行知紀念館接見我們。

今年是陶行知誕辰120周年,黎教授十分熱情和親切地和我們分享他親炙陶行知先生的往事。

已經過去六十多年了,黎教授記憶仍然十分清晰,1946年黎克明先生在上海讀大學,當時學生運動如火如荼,反內戰爭取和平,反獨裁爭取民主。學生集會邀請陶先生演講,黎先生當年在學生的聚會上親聆陶師鏗鏘有力,慷慨激昂的演講,內容就是反對內戰、反對獨裁、爭取和平、爭取民主。

1946年暑假,黎先生在地下學聯領導下,和幾位大學生一起在上海黃河路辦黃河書店,開業時請陶行知先生為書店寫條幅。7月20日,黎克明先生到陶行知先生家領取條幅,陶先生寫詩:“讀書如用刀,不快便須磨,呆磨不切菜,何以見婆婆”。

當年《生活教育社》委託黃河出版社出版書籍,記得有《程今吾論文集》約30萬字;還有連環圖《武訓畫傳》,全書圖畫約60幅,繪畫的作者是名家,可惜忘記其名。印了約二千本,全屬義務,賣書所得全數送給《生活教育社》。

50年代,趙丹主演的電影《武訓傳》,就是以該連環畫作腳本,我們看到的電影就如連環畫所顯示的場景一樣,很真實。

1948年,形勢緊張,黎克明先生不得不轉移到了解放區,書店被封,陶先生親手題的條幅不知下落,連環畫《武訓畫傳》估計有些圖書館可能還有。陶行知先生的形象給黎克明先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,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導着黎克明先生的教育生涯。1985年華師大校園內樹立陶行知塑像,建立陶行知紀念館,都是黎克明教授任華南師院副校長時主持進行的。

黎克明教授85歲高齡,聲音仍然洪亮有勁,親自與我們分享親炙陶師的經歷,我們都十分感動,獲益不淺,祝願黎克明教授健康長壽!


(二) 108歲的嶺南教育名家王越教授 ◆ 學 徒

據《羊城晚報》報道,師從教育大家陶行知,兩次復辦暨南大學,見証百年浮沉,嶺南教育名家、暨南大學老校長王越教授,走完了108個春秋的人生歷程,2月26日在廣州華僑醫院辭世。

王越是廣東興寧縣人,1926年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教育系,歷任大學教育系主任、教務長,馳騁教壇72個春秋。兩次復辦暨南大學。暨南大學1949年在上海停辦。1958年秋,當時主政廣東的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決定復辦暨大,自任校長,“點將”當時在中山大學任教務長的王越,任命為第一副校長。籌備一年,暨大就開始招生,教授陣容鼎盛。1970年,暨大再度關門,文革結束,1978年再度復辦暨大,王越又被重新任命為副校長。此時他已75歲,却欣然受命。復辦工作千頭萬緒,許多老教授在“文革”時受到沖擊,留下傷痕,對學校有很大意見。王越四處奔走“三顧草廬”動員遊說。王越一貫尊重愛護知識份子,深受愛戴,老教授們被他的精神感染,重新為復辦暨大一同努力。

王越敬重陶行知先生。98歲時接受《創造奇葩—陶行知的弟子們》作者周毅訪問,以清晰的記憶、敬佩的話語,描述他在南京東南大學求學時,陶師留給他深刻的印象。

他說:“那是1923年。陶先生擔任東南大學教育科主任,深受學生愛戴。有一天,聽說陶先生要辭職,全系同學自動集會懇切挽留。陶先生很感謝學生對他的信任。可是,他說:‘我留下來固然對同學們有好處,但是,這次去北京任務很重,因為,當前全國的教育問題很多,我去中華教育改進社,可以通過這個團體的力量,推進全國教育改革。我考慮再三,還是去北京比留下來的影響會大一些。’”王老接着說:“陶先生志在全國,高瞻遠矚,真是個大教育家的風範,而當時他只有23歲。”

王越繼續說:“陶先生給我第二個深刻的印象,是關於改教授法為教學法的幾次演講。陶先生說:‘教授法,老師只管教,學生只管聽,是填鴨子、滿堂灌,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。’陶先生主張教師的責任是教學生學,啟發式的教育,因人施教,因材施教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,隨時改進施教的方法。”

王老說:“陶先生這一思想,影響了我一生。”王越一生把教書育人視為天職。

同時,他以陶師為榜樣,對貧苦大眾有熾熱的愛心。1949年前在廣州辦民眾教育館,在廣州郊區長湴村創辦農民夜校。至今,該村幹部和村民一直與王老保持珍貴的聯系。

王越教授教學實踐與理論著述並重,著述有《人格測量》《教育原理》等等著作,作詩填詞頗有造詣,出版了《百歲王越詩文選》等等。

王越教授德高望重,廣受尊敬,歷任全國政協委員;曾任全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等職。1993年10月起,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,2006年被暨南大學授予終身成就獎。

王越教授為陶行知誕辰一百周年賦詩:

目空富貴等浮雲,洗盡人間萬斛塵。

古廟敲鐘超擊罄,曉莊風範有傳人。

*陶著《古廟毃鐘錄》

本文結束前,謹錄陳創樂學長代表中業教育機構、中業校友會撰聯,悼念王越教授

陶門首席承前啟 ­不輟絃歌

只尚唯物求真 一生光風霽月

絳帳良師論古評今永傳薪火 

何期摧樑折棟 四面素菊青松


(三) 華師大學生《陶研會》 ◆ 一 葦

20世紀80年代成立了《華南師範大學學生陶行知研究會》,聘請陶研專家、教科所副教授何國華老師擔任指導老師。堅持弘揚黨的教育,發揚陶行知先生“捧着一顆心來,不帶半根草去”的無私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,以“師範性、學術性、活力性”基點,培養“具有健康體魄,農夫身手、科學頭腦、藝術興趣和改造社會的精神”的新時代大學生為宗旨。

2004年在大學城正式成立分會,出版會刊《師陶園》,給關注教育事業的同學提供一個發表自己教育見解的空間。文章主題開放,積極向上,話題主要是對生活、學習、人際關係、和諧校園等,深受同學的喜愛,《師陶園》有助於同學們學習陶行知及現代的各種先進教育思想,為同學們日後施展教育抱負打下良好基礎。

學生陶研會舉辦過紀念陶行知誕辰118周年圖文展、陶行知紀念館開放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講座,知識競賽,師範生技能模擬訓練、口才能力,與其他社團進行思想交流等活動。87年、90年分別獲得省陶研會“校先進社團”稱號;2001年獲得省陶研會“陶行知獎”;2006年獲得校“優秀社團”稱號。


Comments (0)

Post a Comment (showhide)
* Your Name:
* Your Email:
(not publicly displayed)
Reply Notification:
Approval Notification:
Website:
* Security Image:
Security Image Generate new
Copy the numbers and letters from the security image:
* Message: